[003]為何不敢投資?心裡障礙與破解之道


 

在現代社會,投資已成為財務增值的重要手段,但仍有許多人對投資望而卻步。他們不敢投資的原因多半可歸因於對風險的恐懼,尤其是害怕虧錢。這種心理障礙從何而來?如何克服這種恐懼,並走上投資之路?

害怕虧錢:投資心理的最大敵人

許多人不敢投資的根源,在於對「虧錢」的本能恐懼。這種恐懼有多種來源:

  1. 過往經驗的影響:部分人可能曾親眼見過他人因投資失利而陷入財務困境,甚至失去積蓄,進而對投資產生負面印象。
  2. 資訊過載的影響:媒體常渲染股市崩盤或投資失敗的故事,讓普通人對市場的波動性倍感不安,進而選擇遠離投資。
  3. 對風險的誤解:許多人將「風險」視為完全不可控的負面事件,而忽視了風險實際上可以通過策略來管理和分散。

心理上的破解:接受風險,管理恐懼

投資不是避開風險,而是學會控管風險。我們需要改變心態,從以下幾個角度重新審視投資:

  1. 接受風險是回報的前提:投資的核心在於風險與報酬並存。如果想要獲取高於銀行利率的回報,就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風險。
  2. 將風險轉化為機會:投資者應該把風險視為市場價格波動的自然現象,而不是單純的威脅。風險管理的重點不在於完全避免損失,而在於讓損失處於可控範圍內。
  3. 專注於長期結果:短期內的波動可能令人焦慮,但從長期來看,市場具有強大的修復力和增值潛力。

投資中的風險控管:策略與工具

風險的本質:虧錢的可能性

風險,簡單來說就是虧錢的可能性。投資者無法完全消除風險,但可以採用有效的控管措施,降低風險對資產的影響:

  1. 資產配置:分散投資於不同資產類別,例如股票、債券、現金。這樣即使某一類資產表現不佳,其他資產仍有機會彌補損失。
  2. 全球分散:將資金分散投資於不同地區和市場,以減少單一市場風險對整體資產的影響。
  3. 指數化投資:選擇追蹤整體市場表現的指數型基金,避免因選股不當而導致的損失。

長期思維:克服風險的關鍵

短期市場波動是無法避免的,但長期投資卻能顯現其優勢。根據歷史數據,持有20年以上的全球市值型指數基金,其勝率接近100%。這是因為長期的資本市場傾向於向上增長,而短期的起伏則會被時間平滑化。

穩賺不賠的投資原則:長期思維與概率思維

  1. 長期思維:時間與複利是投資者的最大優勢。現在的高點將是十年後的低點,及早開始持之以恆的投資,資本的增值效應就越明顯。
  2. 概率思維:參考下圖從美股1950至2024年的數據上來看,長期持有的策略極大提高了獲利的概率。儘管市場總是會出現糟糕的一天、一周、一個月甚至一年,但歷史表明,時間越長則遭受損失的可能性越小,若持有美股市值型指數ETF 20年以上的勝率是100%。
資料來源: J.P.Morgan

不投資的風險:錯過報酬的風險

不投資並非零風險,反而可能面臨錯過報酬的風險。錯過報酬的風險指的是由於過於保守的策略,例如只存銀行或持有現金,可能錯過市場增值的機會。事實上,不敢投資才是最大的風險,因為這可能導致資產無法跟上通貨膨脹,進而喪失購買力。

擇時投資的風險:錯過市場報酬

投資績效的關鍵是留在市場的時間長短,而非追高殺低試圖掌握市場的時機 , 對很多投資人來說,市場回檔並不是機會,反而常因恐懼心理或無法承受波動而離開市場,導致他們錯過另一邊的反彈。

讓我們來看看一些數字:如果在 2004 年向標準普爾 500 指數投入 10,000 美元並一直持有到2024年7月底,將擁有超過 70,000 美元。如果只錯過了 10 個最佳交易時段,那麼資產只剩不到一半,低於 35,000 美元。如果錯過了 20 個最佳交易時段,那麼資產只剩 20,000 美元。原因是市場時機難以掌握。在過去 20年中,10 個最好的日子中有 7 個發生在 10 個最糟糕的日子的 15 天內。

    資料來源: J.P.Morgan

結論:勇於邁出投資的第一步

投資並非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一場長期的學習與實踐。克服對風險的恐懼,了解風險的本質,並採用資產配置分散投資與長期思維的策略,可以讓投資成為實現財務目標的重要工具。許多人以為不投資就不會有虧損,總想擇時進出等待市場下跌時買在最低,卻不知自己錯過了多少機會成本,常見的是上漲不敢買的人,下跌時更不敢買,因此,不敢投資才是最大的風險,因為這意味著將自己置於財務困境中,無法對抗通膨或累積資產增值的機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