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投資旅程中,許多投資者常被市場的短期波動所困擾,甚至對股市產生恐懼。他們看到股價忽上忽下,媒體隨時充斥著市場利空的消息,進而質疑:「股市真的值得長期投資嗎?」事實上,若我們跳脫短期雜訊,從宏觀經濟與歷史角度觀察,股市長期向上幾乎是一個必然結果,而非偶然現象。這背後有著堅實的經濟理論支撐,其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提出的經濟增長理論是具有代表性的理論之一。
索洛經濟增長模型:理解股市長期上揚的基礎
索洛經濟增長模型(Solow Growth Model)提供了一個清晰的理論框架,解釋經濟如何能在長期內持續擴張。該模型指出,經濟成長來自於三大關鍵因素:資本累積、勞動力成長與技術進步。雖然資本投資(如機器設備、建築物、基礎設施)與人口增長能在短期內推動經濟發展,但若只依靠這兩項因素,經濟成長最終會遇到邊際報酬遞減的瓶頸。真正能讓經濟長期持續增長的核心引擎,是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全面生產力提升。
這個理論框架完美解釋了為何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長期成長態勢,而這也正是股市能夠長期向上的根本原因。
經濟增長與企業盈利的直接關聯
股票本質上代表企業的所有權。當經濟整體發展,企業便能生產更多商品與服務,滿足更多市場需求,進而賺取更高的利潤。由於股價本質上反映的是企業的未來盈利能力,因此,當經濟長期成長,企業盈利持續改善,股價自然會隨之上升。
人口增長與市場擴張的推動力
人口增長為企業提供了更多消費者與勞動力,直接擴大了市場規模。隨著人口增加,市場需求也相應成長,企業的銷售與獲利進一步提升,股市自然會上升。雖然已開發國家面臨人口老化問題,但新興市場的快速發展與中產階級崛起,仍然為全球企業創造了巨大的增長空間。
此外,全球化進程讓企業能夠跨越國界,進入更廣闊的國際市場。美國的蘋果公司、台灣的台積電、南韓的三星等跨國企業,都從全球化中獲益匪淺。
科技進步:股市長期上揚的核心驅動力
索洛模型特別強調,技術創新是經濟能夠突破資本報酬遞減限制、實現長期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這一點在現代經濟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過去數十年來,從個人電腦、互聯網到智能手機,從區塊鏈、人工智慧到基因工程,新技術不斷涌現,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也深刻重塑了商業模式與產業結構。這些創新使企業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大幅提升生產效率與利潤率。
現今科技相較過往已取得驚人的進步。二十年前,智慧型手機尚未問世,3G行動數據通訊仍處萌芽階段,人們無法想像如今人手一支5G智慧手機,便捷的數位生活方式。五年前,AI 也僅是科幻電影的情節,而此時已走入我們的真實世界。
2022 年 11 月,OpenAI 推出了劃時代的 ChatGPT。這項技術一經問世便迅速在全球引發熱烈關注,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全球用戶數即突破 1 億人。ChatGPT 的成功,掀起了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領域的新浪潮,為全球科技產業注入前所未有的動能。隨著人工智慧、量子運算、生物科技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可預見未來數十年科技將實現更為劇烈的躍進,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也為股市帶來長期的支撐。
近二十年來,以蘋果、亞馬遜、特斯拉、輝達為代表的創新企業,不僅自身實現了爆發性成長,還通過供應鏈效應帶動了整個經濟體系的升級。這種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過程,正是經濟與股市長期向上的內在動力。科技進步帶來的生產力提升與商業模式創新,將持續為投資者創造長期價值,這也是股市能夠穿越短期波動、實現長期增值的主要原因。
長期思維的力量 : 從歷史視角看股市長期趨勢
歷史數據更證明了股市的長期向上趨勢。以約70年的美國標普500指數為例,經歷了1970年代石油危機、2000年網路泡沫、2008年金融海嘯、2020年新冠疫情、2023年暴力升息等重大危機,標普500指數從1957年的約44點上升到如今的5,000點以上,漲幅超過100倍。若將股息再投資計入,總回報更是驚人,證明股市的韌性與長期向上趨勢。
數據顯示,標普500指數共經歷了12個悲慘的熊市,平均而言,復甦需要的時間約為13個月,而從高點跌到低點的平均跌幅為-33%。而牛市平均持續約五年,平均漲幅約為160%。總體而言,自1957年3月4日推出以來,標普500指數的年化股價報酬率約為7%,若將股息再投資計入的年化報酬率約為10%。
這種長期上漲並非美國市場的特例。參考[005]0050報酬分析 : 定時定額,單筆投資,滾動報酬,台灣50 ETF從2003/7/1~2024/6/28共21年間,單筆投入且股息再投資的總報酬率為 880.15%,年化報酬率高達11.49%。
全球主要股市在足夠長的時間尺度下,幾乎都呈現出明確的上升軌跡。這一現象充分佐證了索洛模型的核心觀點:只要技術創新持續推動生產力提升,經濟與股市就會保持長期向上的基本態勢。
結語:漲時開心、跌時安心
對股市的投資者而言,理解股市長期向上的經濟學基礎,是建立信心的第一步。雖然市場短期走勢充滿不確定,可能因為突發事件、景氣循環、通膨壓力或政策調整而出現劇烈波動,但從長期來看,只要全球經濟持續成長、科技持續創新、生產力不斷提升,股市總體向上的趨勢就有堅實的理論與歷史數據支撐。這種長期思維正是股神巴菲特能長年穩健獲利的核心信念,也是每一位投資者應當牢記的智慧。
然而,股市短期波動難免讓人心情起伏,因此「資產配置」便顯得格外重要。參考[016]全球股災回顧與股債表現分析、[018]台股海外ETF簡介與全球資產配置策略,依個人風險承受度,將資產以適當比例配置於股票ETF與公債ETF之間,不僅能保留股票帶來的成長潛力,也可透過債券的穩定性,有效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波動風險,讓我們在市場下跌時不至於因恐慌而拋售股票。因此,適當的資產配置,以不變應萬變,從容的度過每次股災才是投資成功的關鍵。
進一步地,透過「定時定額」的投資方式,即使市場震盪起伏,仍持續買入資產,平均成本,淡化短期風險。而定期執行「資產再平衡」的機制,則能在資產比例偏離時自動調整,實現低買高賣,不僅維持風險控制,也有機會提升長期報酬。
透過正確的資產配置、定時投入、定期平衡與長期思維的投資方法,我們不必猜測市場走勢,也能在市場多空循環中保持「持續買進、抱緊不賣」的堅定信心,達到「漲時開心、跌時安心」的理想境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