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全球股災回顧與股債表現分析

 


前言

在長期投資的道路上,市場波動是無法避免的挑戰。回顧過去十六年半(2008/7/1至2024/12/31),全球股市經歷了多次大跌,包括2008年的金融海嘯、2011年的歐債危機、2020年的新冠疫情,以及2021年至2024年的高通膨與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這些事件對投資組合產生了深遠影響,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市場動盪期間的股債表現,本文深入分析上述四次股災期間,全球股票ETF(VT)與美國公債ETF的歷史數據。

Vanguard全世界股票ETF(VT)與五檔美國公債ETF共六檔ETF,由2008/7/1至2024/12/31共16.5年間的股價走勢、最大回撤、相關性與績效數據如下圖


統計VT在這16.5年間,共發生四次跌幅大於20%以上的股災,時間點如上方左下圖藍色圓圈所標示,由跌幅大小依序回顧這四次全球股市大跌對應的重大事件摘要與股債績效表現如下:

1️⃣ 2008-07-01 至 2010-11-04(金融海嘯,最大跌幅 -49.8%)

  • 關鍵事件: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
  • 影響因素
    •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爆,金融機構大量持有次級房貸相關衍生性金融商品,房價泡沫破裂導致大規模違約。
    • 2008 年 9 月,雷曼兄弟破產,引發全球信貸緊縮,市場恐慌性拋售資產。
    • 美國與全球銀行體系受到重創,導致全球股市暴跌,為近代歷史最嚴重的股災代表。
    • 2009 年 3 月 9 日,股市見底,Vanguard 全世界股票 ETF(VT)最大跌幅達 49.8%,直到 2010 年 11 月 4 日股市才突破前高。
  • 股債表現:起跌日至最低點( 2008-07-01 ~ 2009-03-09 ,共251天),五檔美國公債ETF與VT的股價走勢、最大回撤、相關性與績效數據如下圖。
  • 股債表現觀察重點:金融危機期間,投資者對風險資產的恐慌導致股票市場暴跌-49.8%,而中、長期公債因其安全性受到資金青睞而逆勢上漲(8.6%~16%),展現出美國公債與股票市場的負相關性。

2️⃣ 2020-02-12 至 2020-08-24(新冠疫情,最大跌幅 -34.2%)

  • 關鍵事件:COVID-19 新冠疫情大流行
  • 影響因素
    • 2020 年初 COVID-19 疫情爆發,全球經濟活動幾乎停擺,各國陸續進入封鎖。
    • 2020 3 月 16 日全球疫情惡化,美聯儲緊急降息至0% ,但市場仍是充滿恐慌氛圍,標普500開盤即崩跌高達-11.98% ,美股立即熔斷。2020年3月美股短短兩週內四次熔斷,是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慘況。
    • 企業倒閉潮、失業率飆升,股市恐慌性下跌,VT 在短短 40 天內 暴跌 34.2%
    • 2020 年 3 月 23 日美股見底,聯準會(Fed)迅速推出無限量化寬鬆(QE)與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市場迅速反彈,至2020 年 8 月 24 日收復跌幅。
  • 股債表現:起跌日至最低點( 2020-02-12 ~ 2020-03-23 ,共40天),股債表現如下圖。
  • 股債表現觀察重點:疫情初期的不確定性導致市場劇烈波動(-34.2%),中、長期公債在此期間的穩定表現(4.6%~16%)凸顯其避險作用。

3️⃣ 2021-11-08 至 2024-01-29(通膨+升息+地緣政治,最大跌幅 -26.4%)

  • 關鍵事件:高通膨、聯準會升息、俄烏戰爭、科技股泡沫修正
  • 影響因素
    • 2021 年疫情後經濟復甦,但供應鏈危機導致全球通膨飆升,美國通膨率一度超過 9%
    • 聯準會(Fed)為了抑制高通膨,從 2022 年開始暴力升息,市場擔憂經濟衰退,股市與債市雙雙下跌。
    • 2022 年 2 月 俄烏戰爭爆發,能源與糧食價格飆升,加劇市場恐慌。
    • 2022 年 10 月 12 日,市場觸底(最大跌幅 -26.4%),此後市場緩步回升,共歷時811天,直至2024 年 1 月 29 日股市才重回前高。
  • 股債表現:起跌日至最低點( 2021-11-08 ~ 2022-10-12 ,共338天),股債表現如下圖。
  • 股債表現觀察重點:高通膨和升息對公債的避險功能構成挑戰,此時期除0-1年公債SHV外,其餘股債雙殺並與VT呈現高相關性,長期公債TLT累積跌幅-31.4%甚至超過VT的-26.4%,中期公債(IEI、IEF)相對較低的波動與跌幅(-11.1% ~ -16.2%)仍使其在穩定投資組合中發揮作用。

4️⃣ 2011-05-02 至 2013-01-02(歐債危機,最大跌幅 -23.6%)

  • 關鍵事件:歐洲主權債務危機
  • 影響因素
    • 2009 年開始,歐洲多國(希臘、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等)陸續爆發債務危機,市場擔憂歐元區經濟崩潰。
    • 2011 年 8 月,美國信評遭標普(S&P)下調,引發市場拋售。
    • 2011 年 9 月 ,市場擔憂希臘可能出現債務違約並退出歐元區,全球股市暴跌。2011 年 10 月 3 日股市見底(跌幅 -23.6%),此後市場進入震盪修正期。
    • 2012 年 7 月 歐洲央行(ECB)發表 「不惜一切代價維護歐元」的承諾來穩定市場,股市逐漸回穩,至2013 年 1 月 2 日股市才突破前高。
  • 股債表現:起跌日至最低點(2011-05-02 ~ 2011-10-03 ,共154天),股債表現如下圖。
  • 股債表現觀察重點:歐債危機期間,中、長期美國公債表現(6.1%~34.3%)優於全球股票VT(-23.6%),顯示其在分散風險方面的價值。


美國公債ETF觀察總結

  1. 短期公債:在四次股災中,SHV和SHY避險功能有限,適合作為現金替代品或流動性管理工具,而非風險分散的主要資產。
  2. 長期公債:TLT通常在股市下跌時因避險需求而上漲,四次大跌中有三次逆勢上漲的漲幅最大,但也可能因其高利率敏感性、高波動風險而大跌(例如2021~2024年),投資人需謹慎評估是否納入資產配置。
  3. 中期公債:四次股災中其收益與波動介於短期公債與長期公債之間,若希望在收益與穩定性間取得平衡,IEI(3-7年期)或IEF(7-10年期)是更合適的搭配。
  4. 公債ETF配置建議:如同[015]美國公債ETF績效分析,建議投資人以中期+短期債券為核心,透過分散投資來優化債券配置,將部分資金投入IEI、IEF等中期公債ETF,搭配目前票息約4.x%的SHV、SHY等短期債券ETF,這種配置方式不僅能提供穩定的現金流入,更能在市場出現劇烈波動時發揮關鍵的避險功能。並透過股債定期再平衡機制,維持資產配置的穩健性,確保長期投資策略的有效執行。

結論:

回顧過去四次全球股災,市場的劇烈波動無法預測,從2008 年金融海嘯、2011 年歐債危機、2020 年新冠疫情到 2021-2024 年的高通膨與俄烏戰爭,每一次都帶來不同的衝擊,但相同的是”市場終究會回穩並創新高”。

事後回顧股災時,由於事過境遷,恐慌不再,人們常輕描淡寫地認為「只要撐過去就好」。但在崩跌的當下,市場充斥著悲觀訊息,跌勢深不見底,彷彿置身無盡的黑暗之中。若投資組合僅由股票構成,將承受極大的波動與心理壓力,確定能撐得下去嗎?事實上,大多數人都高估了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市場上漲時,人人都談論長期投資的重要性;但當市場開始劇烈下跌時,許多投資者變得焦慮不安,整日心神不寧。甚至改變立場,急著賣出持股,轉向「現金為王」的心態,這種「損失厭惡」的心理偏誤,正是投資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若將公債納入投資組合,則能有效降低風險,提升投資的穩定度。公債的價值在於,在市場極端恐慌時,通常會呈現負相關性,即當股票暴跌時,資金因避險需求流入公債市場,使其價格上升,從而穩定投資組合。例如,在2008 年金融危機、2011 年歐債危機與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間,公債價格明顯上漲,對沖了股市的跌勢。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公債ETF與股票ETF的相關性變得較不明確,兩者也並非永遠負相關,在某些時期,它們可能會同漲同跌,例如 2022 年美聯儲面對高通膨採取暴力升息期間,發生股債雙殺的情況。但投資者不需追求完全的負相關,而是應關注長期資產配置的效果。只要在市場恐慌性拋售時,公債能發揮穩定作用,就能有效減少投資組合的最大回撤,提高長期回報。

最後,這四次大跌證明了市場短期的不確定性,但長期來看,全球經濟仍持續成長,現在的高點終將成為日後的低點。透過分散投資、適當配置股票ETF與公債ETF,並堅持長期持有,才能真正度過市場波動,邁向財富自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