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投資中最常見的問題是「現在可以投資嗎?」這個問題表面是對時機的疑問,本質卻是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害怕一買進市場就會下跌,擔心踏入的時機不是最低點,而錯過了最佳機會。這種對短期波動的擔憂反映的是人類對風險與未知的本能反應。人類天生對不確定性感到不安,這源自於進化過程中對生存風險的警覺本能。然而,在現代投資世界中,這份本能反而經常成為我們做出錯誤決策的根源。
事實上,我們必須理解,不確定性正是這個世界的常態,也是市場回報的來源。而破解對不確定性的恐懼,關鍵在於建立「概率思維」。如此,我們才能超越短期情緒,用理性來面對市場起伏。
概率思維:擁抱不確定性的勇氣
所謂概率思維,是一種能夠正確理解並勇於面對投資中不確定性的思維模式。在市場劇烈波動時,仍能堅持紀律、持續投入,正是概率思維的具體展現。
概率思維並不是要我們忽略風險,而是要讓我們理解風險與報酬是共生的。正因為未來不可預測,才讓長期持有風險資產擁有了超額報酬的可能。投資者的任務,不是消除不確定性,而是與不確定性共存。
投資與不確定性共存
許多人都知道長期投資的價值,也認同指數化投資的穩健與可靠,但最困難的從來不是知識,而是行動。知道卻做不到,遲遲無法進場、觀望不前的背後,往往是對短期市場波動的恐懼,反映的是缺乏擁抱不確定性的勇氣。
投資世界從來沒有任何策略能保證短期必然獲利。即使是最優秀的投資者,也無法避免市場下跌與帳面虧損。不同的是,他們明白這正是長期回報的代價,並願意為此承擔波動。正如巴菲特所說:「風險,來自於你不知道你在做什麼。」真正的風險,是因為缺乏理解與準備。
我們需要建立的是一套能夠承受波動的投資策略,並在其中持續參與。這就像登山一樣,途中可能起伏不平、布滿陷阱與障礙的路程,但只要你方向正確、步伐穩健、堅持到底,最後終能達成財富自由的目標。
克服投資心理障礙
在我們追求財富自由、資產增值的旅程中,許多人投資時常陷入矛盾心理:市場上漲了,不敢買;市場下跌了,更不敢買。他們不是理性判斷,而是情緒驅動。這種「被安全感綁架」的心態,是許多投資者停滯不前的根源。
很多人會想:「等市場回穩再投資」、「等跌完再進場」,總想等到「最安全」的時機才投資。事實上,「買在最低點」這種完美操作,只有事後才看得見,就連股神也做不到。我們應該接受市場的不可預測,並透過紀律來克服情緒。
短期不確定性 vs 長期確定性
投資成功的關鍵,不在於避開風險,而在於理解風險、承擔風險與控制風險,並穿越短期的不確定性去擁抱長期的確定性。我們無法預測市場明天會漲還是跌,但可以合理預期人類會持續創新、經濟會長期增長,這是投資最可靠的基石,詳情請參考[021]股市真的值得長期投資嗎?看見長期思維的力量
因此,投資應該事先規劃好資產配置策略,在面對市場波動時仍能保持信念與紀律。我們應該在投資前就清楚知道:若市場下跌,我會如何應對?我願意持有這個資產多久?這些答案,比市場走勢更重要。
悲觀者正確,樂觀者賺錢
股市有句話說得好:「悲觀者正確,樂觀者賺錢。」市場每一次崩盤,悲觀者總能找出數據證明危機將至,或是強調「這次不一樣」;但最終,那些不僅看到危機、看到風險、還看到更長遠目標的人,才是最後的贏家。市場必然會不斷地帶來恐懼與不安,但長期來看,正確的事情重複做,機率終將站在正確的這一邊。及早開始並持之以恆的投資人終將得到豐厚的回報。
悲觀的投資者過度擔憂短期的市場波動,卻忽略了真正關鍵的長期報酬。他們想等待一個「完美的進場時機」,但這樣的等待,往往意味著持續的觀望,最終錯失了資產增值的機會。多年後,當他們看著自己與那些長期投資者之間,財富差距愈拉愈大時,便簡單的將這一切歸咎於別人的「運氣好」,只是剛好買在低點罷了。然而,真相是:沒有人能準確預測市場的低點究竟何時出現。若能提升認知、放眼長遠,其實每個人都能創造自己的「好運氣」,因為今日看似的高點,往往正是未來回望時的低點。
「投資很簡單,但不容易。」巴菲特的這句名言,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揭示了長期投資的核心智慧與現實挑戰,看似簡單的原則,但真正困難的,是在波動與不確定中依然堅定信念、持續執行;人人懂得的道理,卻不容易通過人性與情緒的考驗。
概率視角下的投資決策
從概率角度審視投資決策,能讓我們更理性、更客觀的選擇投資策略。
1.選擇指數化被動投資而非主動投資: 投資期間越長,被動投資的勝率就越高。超過90%的主動型股票基金表現遜於相對應的標普500指數,詳情請參考[020]賺錢也賺幸福 擊敗90%主動選股的被動投資策略
2.選擇長期思維而非短期思維: 持有期間越長,資產正報酬的概率就越高。美股市場股債比60%:40%的資產配置,持有10年以上,獲利的概率是100%,平均年化報酬8.8%。持有標普500指數 20年以上,獲利的概率也是100%,平均年化報酬11.1%,詳情請參考[003]為何不敢投資?心裡障礙與破解之道
3.選擇買進持有而非擇時進出:美國標普500指數過去20年的數據顯示,若錯過表現最好的10個交易日,年化報酬由10.5%下降至6.2%,若錯過表現最好的20個交易日,年化報酬更下降至3.6%,錯過30天的話,年化報酬率只剩1.4%,幾乎只是保本。錯過的30天僅占20年不到1%的交易日,卻決定了報酬的高低,說明了擇時進出幾乎不可能成功。
投資啟示:
- 市場時機難以掌握:市場最強勁的反彈通常發生在最黑暗的時刻之後。試圖「躲過下跌」卻很可能同時錯過了反彈。持續買進、長期持有,才是與不確定性共處的最好策略。
- 投資成功的核心因素:成功投資的核心不是買的多低而是放的多久,大多數投資者過度關注"買在最低"這個問題,卻忽略了更關鍵的因素 :「持有時間」。
- 長期持有的重要性:時間是投資最好的朋友,「留在市場」比「猜對市場」來得更重要。只要持有的是市值型的ETF而不是個股,則短期虧損就只是帳面上的數字。真正的回報來自時間與複利的力量,而不是預測市場走勢的能力。
結論:現在可以投資嗎?答案藏在你的信念裡
市場從不給出明確訊號說「此刻最安全」。相反,它總是充滿雜音、充滿波動、充滿令人焦慮的消息。從2008年的金融海嘯、2020年的新冠疫情到2025年的關稅大戰都是一樣。然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那些願意相信「長期確定性」、擁抱「短期不確定性」的人,才有機會分享資產長期成長的果實。
所謂「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正因為我們選擇承擔市場的波動風險,才能獲取市場所帶來的報酬。我們不需要預測未來,只需要建立一套投資策略,並有信念去堅持下去。投資,是一場與自己的心理較勁,當我們接受了不確定性就是常態,就能超越情緒,讓紀律代替恐懼,讓行動取代觀望。
所以,「現在可以投資嗎?」,答案是:只要你選擇被動投資、做好資產配置、願意長期持有、並有擁抱不確定性的勇氣,那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
留言
張貼留言